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当代纹样艺术创新研究 ——以中国美院鱼拓工(3)

来源:当代医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4 中国美院文创中心展览现场 图5 鱼拓游戏装置效果图 图6 中国美院鱼拓专利衍生文创产品:鱼纹灯饰 设计团队首先在第一个点,即“工具创新”砸实之

图4 中国美院文创中心展览现场

图5 鱼拓游戏装置效果图

图6 中国美院鱼拓专利衍生文创产品:鱼纹灯饰

设计团队首先在第一个点,即“工具创新”砸实之后,迅速在“游戏”的层面上扩张成了一个多点互动的面,之后就进入了文创衍生品的研究阶段。以“鱼纹灯”(图6)为例,作为本系列专利的一项衍生文创产品,其核心在于将汉鱼纹造型与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灯饰用品相结合,通过文创的方式转换特殊拓印效果的鱼纹造型,将传统纹样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背后,是纹样与时代需求的协同交集。纹样,是视觉的直接表现;时代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原点。换句话说,在两者的连接过程中,“文化创意”重启了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纹样连接器”。“鱼纹便利贴”(图7)则是该系列专利的另一项衍生文创产品,不同于“鱼纹灯”,该产品突出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运用回收的气泡膜作为拓印的造型材料。气泡膜,属于抗震性缓冲包装材料,广泛应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如陶瓷玻璃制品、工艺品、电器及精密仪器等日常制品的包装上。采用优质聚乙烯树脂加工而成,因而在原材料消耗和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存在着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因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因而,对于气泡膜的回收再利用就一直困扰着业界与学界。而“鱼纹便利贴”中,气泡膜成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作为主要的造型原料,重启了鱼纹样的创新艺术语言,揭开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新可能,也为日常包装和其他材料提供了循环使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图7 中国美院鱼拓专利衍生文创产品:鱼纹便利贴

不同于其他的设计,文创的载体从来都是多维度的,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创设计应该能够让人们在体验良好品质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产品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在文创设计与基础教育的范畴中,这些都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系统协同要素。协同创新,关注社会的文化诉求,强调创造力对社会的贡献,它让更多的人去追问创意,追问需求与追问情怀;更难能的是,其中往往蕴含着传统元素的介入。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社会的共识,赋予大家更多的归属感。在这种倡导协同创新的社会观念作用下,文创的势能被持续放大,为时代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文化和创意之间的无限可能。

三、结语

在今天这个科技昌明的年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为这种基因协同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面向。1952年,海德格尔在《什么叫思想》一文中提出:“惟当我们喜欢那个本身有待思虑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思想。”⑧的确,“有待思虑”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性的存在。身处创新年代,时代与纹样设计需要一个协同式的转身。

正如史蒂文·约翰逊所言:“隐约可见的未来,在当前的事物与环境边缘若隐若现,也是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地图,图上已标注了当前事物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各条线路。”⑨

【注释】

①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33页。

②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论闭画》,中华书局,2011年,第10页。

③沈从文:《古人为何要留胡子》,新星出版社 ,2017,第361页。

④陈丹:《从<画语录>管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9页。

⑤邵琦:《十万个为什么人文社科版美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84页。

⑥周兴陆:《中国文论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00页。

⑦蒋谦:《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3页。

⑧海德格尔著、孙周新译:《海德格尔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141页。

⑨史蒂文·约翰逊 :伟大创意的诞生,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2014,第69页。

当代纹样的创新研究,探讨人与物、人与社会的协同连接以及时代取向和意义取向的整合性。在一片看似纷杂的现象之中,中国美院鱼拓工艺系列专利及其所衍生的文创产品,积极面对时代的诉求,通过纹样的串引将不同的鱼造型应用在各式各样的生活场景中,用不同角度呈现高速转换中文化基因的当代协同创新。一、纹与文法国哲学家吉勒·利波维茨基曾经在其著作《空虚时代》中,以一系列具体的社会细节论述他对空虚、冷漠等诸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其探讨的核心在于文化的变迁。传统纹样的当代转型,一定程度上也是围绕文化变迁而展开的。文化的视角,往往能够为时代的发展提供新的洞察。纹样,泛指艺术装饰中的造型图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常常被赋予各式各样的传说、寓意,呈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观念。纹样与文化,正如银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易传·系辞》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①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认为“图与文”是圣人判断世间征兆的依据。古人也据此推断,图、书对举并重,推动着社会前进发展。传统纹样以独特的造型语言,构建了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河图洛书”,让人们得以了解不同于文字记载的激昂且壮阔的造型世界。正如学者邢义田在《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所坦言的:“我深深相信‘画为心声’就如同‘文如心声’。”②同样,“纹也如心声”。继岩画、陶符、青铜纹样之后,纹样是我国又一种风格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包括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涉及社会观念与文化思想。它以图式语言相对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日常,描绘社会景象,是难以再造的历史遗存,也是传统社会创造美与品鉴美能力的折射。为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对造型的理解与表达,一如现实生活中的镜子。以鱼纹为例,它是纹样大观园中一个绕不过去的造型。从古到今,人们喜欢以鱼纹为饰,生活场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范畴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鱼纹样,既有与其他装饰构成组合,也有单独成纹。沈从文先生在《鱼的艺术——鱼的图案在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及发展》一文的开头就这样写道:“中国海岸线长,江河湖泊多,鱼类品种格外丰富。因此人民采用鱼形作艺术装饰图案,历史也相当悠久。”③从文先生言简意赅,在“地理”与“人文”的领域中描述了鱼纹样的历史意义。的确,历史悠久的鱼纹样对于人们而言,不仅仅存在于可见的物质形态之中,更存在于精神世界中那些虽不可见,但大家都笃定相信的,可感、可知,同时也更加强大的观念层面。《周髀算经》提出:“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④立于苍穹之下,古人认为“天”是主宰一切、至高无上的“上苍”。“圆属天”是当时人们对天的直接感知,传达一种轮回运行的流动意象。古时的人们,将情感寄托于上天,这既是局限于当时生产力的不发达,杂糅在自身的渺小与无助中,同时也是想象力驰骋所至。将大自然供奉为天,古人认为在“天”的庇佑之下人类将得以生存和延续,人间的一切美好都依赖“天”的恩赐。而喜怒无常的天也往往让人类深受其苦,难以抗击的各种灾害时时都有摧毁家园和生命的可能。在这些重复交织的文化情感驱动之下,古人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神格化,鱼纹样也就被赋予了神秘力量,成为可以被膜拜的图像造型。海有海神、河有河伯,作为精灵,鱼纹样无疑是水域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造型语言。例如,山东武梁祠屋顶后坡东段画像石中的“海灵出征图”(图1),画面宏大,不但有三鱼驾车;还有持刀的人鱼以及浩浩荡荡的骑鱼队伍和大大小小的游鱼,蔚为壮观。鱼纹,拥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承载着人们希冀庇佑的心愿,让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图1 郑岩:《看见美好:文物与人物》,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第186页文化与纹样,两面一体,以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的方式呈现多元的意象,再而蔓延开去,升华为社会的共识。19世纪中期,文化人类学提出了文化的定义,认为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习,指长期重复地做,以养成习惯。这也意味着文化是一个多要素、长期关联的整合体;这种整合,需要强大的共识与凝聚力。其中,图像符号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以造型的方式传递着文化的积淀。以“人面鱼纹”为例,1955年我国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出土了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人面鱼纹彩陶盆(图2)。盆中的纹样非常独特,饰以人面,人面的两边又分别挂有鱼造型,附于人的耳朵。有学者考证,这表现的应该是《山海经》中“巫师珥两蛇”⑤的说法,意为巫师恭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今天,我们距离原始的氏族社会已经远隔千万年,本应该很难读懂遥远祖先绘制的陶纹含义,但“纹与文”作为一个整合体系,我们依然可以借助文化的积淀,通过其他的关联要素进行推导,获取信息连接。也只有当我们把文化理解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转换的体系,才可能揭示纹样背后的造型意义与其中的内在联系。正如章士钊先生所说的:“典章文物,内学外艺……悉呈一种欢乐雍容情文并茂之观,斯为文化。”⑥图2 邵琦:《十万个为什么人文社科版美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85页二、协同与创新“协同”,指的是复杂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各子系之间在操作运行过程中的整合、同步。其词源来自希腊语,意指关于合作的科学。1969年,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斯图加特大学讲课时开始使用协同理论的概念,1971年,他发表相关文章初步阐述协同理论的思想,1972年,举行了有关协同理论的国际学术会议,随后几年协同理论得到了迅速进展。协同论强调从总体上把握对象,探索系统中要素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联系并产生整体结构的规律。其特征可以概述为:第一,以统一的观点处理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第二,鼓励不同学科的协作,是多学科相互协同和作用的科学。哈肯曾这样分析:“我们设想,大脑是遵从协同学规律的复杂巨系统,即系统运转在趋于不稳定点处,由序参量决定宏观模式。役使原理架起了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之间的桥梁。”⑦可见,协同产生的重点在于连接。在充分连接的状态下,系统各要素才可能产生关联,促进不同边界的多元创新。从而,避免闭门造车的状态,让更多要素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传统纹样是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要的造型载体;源自远古年代,是当时的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感知中提炼所得的造型。古人精心雕琢的纹样,或朴实无华,或精美绝伦,或简练,或复杂,其技艺、构图常常为当下的人们所感叹,是我国先民对构筑的造型系统。其中既有情感寄托,也含括着古人的审美观念,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拉长时间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纹样的发展历程中,所协同的要素变化万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些要素在当代被放大了,而有些则被忽略了,其中蕴含着中国纹样系统的当代重启系统。重启,强调的是运用新思路勾勒旧传统。旧传统不能回避新问题,新纹样也不可忽视自己的悠久传统。不同的时代面对着各自的协同难题,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2015年,耐克推出了一款名为“天津喷”(图3)的球鞋。开售时,就有近千人凌晨在店铺门口排队购买,并常年受到追捧。“天津喷”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杨柳青传统年画“莲年有余”作为该款鞋的装饰纹样。杨柳青年画,因产于天津杨柳青镇而得名,创于明崇祯年间,已历300余年,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产地之一。其特点是采用印绘结合,构图饱满,线刻细腻,设色靓丽,早在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就已到达鼎盛时期。《莲年有余》取自“连年有余”的谐音,又称为“年年有鱼”或“连年有鱼”,寓意美好,是杨柳青年画的经典纹样之一。中国人爱鱼,“余”“鱼”同音,意味着每一年都会有一个好的丰收,生活富裕。“天津喷”在新旧要素的协同创新中,重启了传统的纹样的当代系统。而传统纹样的创新与繁荣,关键就在于这种协同式重启的持续出现。协同式重启的创新,意味着把过去人们曾经做过的事,用现代的方法再次进行演绎;这一过程往往就潜藏着变化与融合的可能,原有的传统被更新了,孕育出与时代同步的协同新方式。这也是中国美院鱼拓工艺系列专利所探索的范畴。图3 《别走鞋路》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围绕乡村振兴展开了协同创新文创设计的专项研究:“鱼拓艺术再设计”。鱼拓艺术,是一种将鱼的纹样生动逼真地用墨汁或颜料拓印到纸上或布上的技法与艺术,起源于我国的青铜器全形拓工艺。据资料记载,我国是最早掌握鱼拓艺术的国家。宋朝时,就出现了用墨制作的鱼纹拓。穿越千年,历史悠久的鱼拓艺术是我们的自豪;但在当下,却存在着难以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地方。工具的不适性就是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鱼拓源自渔村日常,属于自发形成的民间工艺,操作繁复且容易出错;工具中也存在着材料浪费的情况。例如,固定鱼体用的鱼拓操作台,采用泡沫板制作而成。而泡沫板只能使用一次,因为不同的鱼形需要与之相应的特定凹槽,属于一对一的匹配,难以再次循环使用。另外,泡沫材料的化学成分是非降解的有苯乙烯(单体)聚合,与当下追求低碳环保的社会观念相背离。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中国美院的团队运用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方法,研发了一种专用的鱼拓操作台。他们运用定位针与沙子相结合的环保方式,保持鱼形的位置稳固。制作时,人们只需要将鱼移到鱼拓操作台上,摆成确定的姿势;随后向下按压,沙子层与对应的定位针就会受压而形成凹坑,从而对鱼起到必要的支撑和限位作用,方便拓印。在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支撑下,该设计既有器物层面的方便性,更为人们带来文化层面的多维观感,推出之后即好评不断(图4),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的专利授权。同时,在完善操作工具的基础上,该团队继续展开更深入的协同创新研究,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让远古的鱼拓艺术真正走进当下人们的生活。经过多次的社会需求调研,团队开始聚焦在游戏领域。尝试以装置的方式嵌入鱼拓艺术,然后连接群组,形成协同游戏(图5);让人们在游戏互动的同时也能欣赏不同风格的鱼拓艺术,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独特感受。图4 中国美院文创中心展览现场图5 鱼拓游戏装置效果图图6 中国美院鱼拓专利衍生文创产品:鱼纹灯饰设计团队首先在第一个点,即“工具创新”砸实之后,迅速在“游戏”的层面上扩张成了一个多点互动的面,之后就进入了文创衍生品的研究阶段。以“鱼纹灯”(图6)为例,作为本系列专利的一项衍生文创产品,其核心在于将汉鱼纹造型与人们生活中的日常灯饰用品相结合,通过文创的方式转换特殊拓印效果的鱼纹造型,将传统纹样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背后,是纹样与时代需求的协同交集。纹样,是视觉的直接表现;时代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原点。换句话说,在两者的连接过程中,“文化创意”重启了与时代需求相匹配的“纹样连接器”。“鱼纹便利贴”(图7)则是该系列专利的另一项衍生文创产品,不同于“鱼纹灯”,该产品突出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运用回收的气泡膜作为拓印的造型材料。气泡膜,属于抗震性缓冲包装材料,广泛应用于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如陶瓷玻璃制品、工艺品、电器及精密仪器等日常制品的包装上。采用优质聚乙烯树脂加工而成,因而在原材料消耗和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存在着对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因素,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性。因而,对于气泡膜的回收再利用就一直困扰着业界与学界。而“鱼纹便利贴”中,气泡膜成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作为主要的造型原料,重启了鱼纹样的创新艺术语言,揭开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新可能,也为日常包装和其他材料提供了循环使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图7 中国美院鱼拓专利衍生文创产品:鱼纹便利贴不同于其他的设计,文创的载体从来都是多维度的,一项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创设计应该能够让人们在体验良好品质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产品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及其所体现的时代特色。在文创设计与基础教育的范畴中,这些都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系统协同要素。协同创新,关注社会的文化诉求,强调创造力对社会的贡献,它让更多的人去追问创意,追问需求与追问情怀;更难能的是,其中往往蕴含着传统元素的介入。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社会的共识,赋予大家更多的归属感。在这种倡导协同创新的社会观念作用下,文创的势能被持续放大,为时代提供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文化和创意之间的无限可能。三、结语在今天这个科技昌明的年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为这种基因协同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面向。1952年,海德格尔在《什么叫思想》一文中提出:“惟当我们喜欢那个本身有待思虑的东西时,我们才能够思想。”⑧的确,“有待思虑”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性的存在。身处创新年代,时代与纹样设计需要一个协同式的转身。正如史蒂文·约翰逊所言:“隐约可见的未来,在当前的事物与环境边缘若隐若现,也是一种事物发展变化的地图,图上已标注了当前事物可以变化和发展的各条线路。”⑨【注释】①胡易容:《图像符号学:传媒景观世界的图式把握》,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533页。②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论闭画》,中华书局,2011年,第10页。③沈从文:《古人为何要留胡子》,新星出版社 ,2017,第361页。④陈丹:《从<画语录>管窥中国古代绘画中的空间思想》,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9页。⑤邵琦:《十万个为什么人文社科版美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84页。⑥周兴陆:《中国文论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1200页。⑦蒋谦:《人类科学的认知结构:科学主体性解释的“类脑模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03页。⑧海德格尔著、孙周新译:《海德格尔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年,141页。⑨史蒂文·约翰逊 :伟大创意的诞生,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 ,2014,第69页。


文章来源:《当代医学》 网址: http://www.ddyxzzs.cn/qikandaodu/2021/0210/662.html



上一篇:当代工笔花鸟画表现语言多元性研究*
下一篇:血缘与地缘在中国当代书籍设计中的表现

当代医学投稿 | 当代医学编辑部| 当代医学版面费 | 当代医学论文发表 | 当代医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当代医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